• 宜兴到上海物流公司
  • 服务热线:0510-8333 2228 
首页 >> 物流新闻 >> 物流新闻
智能船舶渐行渐近
发布时间:2017-7-4   来源:宜兴到上海物流    点击数:
  • 不论是需要15~30年,还是比无人驾驶汽车更快实现,智能船舶的“眉眼”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引领船海业的未来。近期,关于智能船舶的消息层出不穷,智能船舶研制俨然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尤其是远洋智能船舶。但不可否认,智能船舶是船舶发展的大趋势,只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No. 1 智能船舶引爆造船业新革命
    近期,关于智能船舶的消息层出不穷,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挪威国际海事展上,DNVGL与日本邮船发布了海事数据中心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世界上最大的矿业集团必和必拓日前透露,正在寻找技术上的合作伙伴,研发一种巨型的自动航行货船,用于包括铁矿石和煤炭在内的各类矿产的远洋运输;而根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日本航运业正大力研发无人驾驶船,计划在2025年打造大型无人驾驶船队。
    业内人士表示,日本、韩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对智能船舶的研发正如火如荼,总体来说,各方对智能船舶的研发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只是有的在一两个方面走得更远些。智能船舶最终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将对航运业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但智能船舶乃大势所趋则是毋庸置疑的。DNVGL与日本邮船联合开展的海事数据中心项目于2015年11月启动,并且得到了曼公司的支持。自项目启动以来,日本邮船旗下的4艘集装箱船已持续将运营数据传输至DNVGL的Veracity数据平台。基于这些运营数据,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与实船相对应的“数字化双胞胎”,实现了船舶性能监测、基于状态的维护检验等功能。
    而日本造船厂和航运公司联手开发的无人驾驶船,将安装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自动航行系统,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及时收集和分析与海域天气、危险障碍物和货物有关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规划最节省燃料、最安全和航程最短的航线。
    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海洋装备技术研究部研究主管曾晓光表示,现在,中国、日本、韩国、欧洲都开展了多个有关智能船舶的项目,中国的相关研究处于设备综合控制到半自动化航行监管的过渡阶段。“远洋智能船舶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进展相差不大,但从目前发布的消息来看,对近海智能船舶的研究,欧洲要走得更快些。”曾晓光说,欧洲在船舶配套上的优势是形成这一格局的重要原因。
    No. 2 我国船舶业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对智能船舶研制的力度空前,在近日发布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发展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等被列为未来5年我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船舶业应在船舶配套上重点着力,制定“智能船舶攻关5年计划”,从产品设计环节入手,从产品材料着力,从生产工艺上下工夫,下大气力打一场提升设备可靠性与智能水平 的 硬仗。
    智能船舶的研制包括智能船舶设计、配套设备智能集成以及大数据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其中,船舶配套设备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截至目前,欧洲智能船舶研制走在最前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配套设备领先世界,其配套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独领风骚。
    相比普通船舶来说,智能船舶对配套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智能船舶上的船员数量少甚至没有,配套设备和系统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故障几率。其次,智能船舶的配套设备需要高度集成,才能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智能处理平台。再次,智能船舶的配套设备及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带来比普通船舶设备故障更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船舶运营决策方面的失误。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船舶的船东必将倾向选择更“大牌”的配套供应商,更可靠的设备和系统来保证智能船舶的正常运行。而这种倾向对于我国船配业来说,绝不是好消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配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部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与国际优秀产品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并一直面临缺乏品牌产品、装船率低等问题。船舶智能化则将使我国船配业的劣势更加凸显,并对产品可靠性与智能化均难以与国际品牌产品匹敌的我国船配业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其面临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生存空间存在进一步缩小的可能。而这种劣势的进一步凸显又可能拉低我国整个船舶业在智能船舶大市场的竞争能力。
    No.3 智能船舶之路道阻且长
    中国对智能船舶的研发在近年来加快。2015年年底,38800吨智能船实船建造合同签订,标志着我国首艘智能船舶进入设计建造阶段。2016年,“智能船舶顶层设计及部分智能系统示范应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立项,示范船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的13500TEU集装箱船。今年3月,海航科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CCS)、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美国船级社(ABS)、DNVGL、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无人货物运输船开发联盟”筹建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尤其是远洋智能船舶。整船级的智能化船舶设计开发,还有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智能船舶的研制和应用涉及很多方面,像通信方面的、气象预告方面的、信息共享方面的,因此,不仅需要船舶行业努力,更需要跨行业、跨专业协同推进。今年5月,挪威Yara与康士伯海事宣布将共同打造全球首艘纯电动自动驾驶集装箱船,并定于2018年下半年启航。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徐凯表示,从公开的消息来看,这艘船的运量应该只在200TEU上下,航线短,主要航行于挪威北部特隆赫姆峡湾,环境风平浪静,因此,其自动驾驶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不可否认,智能船舶是船舶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像这种标志性的事件将不时出现,但智能船舶大范围应用于远洋运输,从而改变航运业面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凯说。
    曾晓光表示,以海洋运输装备制造企业主导的在智能船舶方面的创新已成为当前船海界研发的热点和前沿。虽然智能船舶的造价和信息获得成本将使船东付出更多的费用,但未来成本的下降应是可预期的。现在世界上展开的智能船舶项目也多有航运企业参与,如马士基、日本邮船、中远海运、招商局集团等。有消息称,挪威湾目前已成为无人驾驶船舶技术测试的“乐园”。在这里,一些企业和机构进行包括导航、防碰撞、操作安全和风险管控系统等在内的多项无人驾驶船舶技术测试。(资料来源:中国船舶报、钢联资讯、中国渔业报)